前言
"我明明要來看糖尿病,為什麼護士跟醫師要我量血壓?"106年國人10大死因,
癌症是最多人死亡的原因,
而心臟疾病就像是永遠的第二名追在後面。
癌症不好治療並大幅縮短罹病者壽命,
相反的心臟疾病很多是可以早期預防、早期治療的,
所以好好地控制心臟疾病相關的風險因子,
應該是對身體健康很好的投資。
談談高血壓
高血壓是國內最常見的慢性病。
我國有將近460萬成人罹患高血壓,
我國有將近460萬成人罹患高血壓,
隨著年齡跟肥胖的增加,
高血壓的比例越高,
而高血壓會讓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數倍。
高血壓其實是心臟病、中風、腎臟病等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
長期高血壓會造成全身血管的劣化,
長期高血壓會造成全身血管的劣化,
尤其是小動脈的改變,
造成腦血管、冠狀動脈、腎臟及視網膜的併發症,
器官功能損害外還可能危及生命。
依據世界高血壓聯盟估計,
全球有18%的人口死亡跟高血壓有關。
依據世界高血壓聯盟估計,
全球有18%的人口死亡跟高血壓有關。
高血壓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
依據國民健康署102-104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的調查,
18歲以上民眾高血壓盛行率高達24.1%,
表示成人每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
國內18-39歲成人高血壓盛行率為4.7%,
平均每21人便有1人患有高血壓,
估計有超過36萬年輕人有高血壓的問題。
依據2012年台中榮總發表的文獻,
糖尿病的患者合併有高血壓的比例逐年增加,
而且不論男女都隨著年齡上升比例提升。
然而在小於40歲的糖尿病患者中,
高血壓盛行率竟超過2成 (見2008年女性23%,男性30%),
比一般群眾高血壓的比例高出許多。
18歲以上民眾高血壓盛行率高達24.1%,
表示成人每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
國內18-39歲成人高血壓盛行率為4.7%,
平均每21人便有1人患有高血壓,
估計有超過36萬年輕人有高血壓的問題。
依據2012年台中榮總發表的文獻,
糖尿病的患者合併有高血壓的比例逐年增加,
而且不論男女都隨著年齡上升比例提升。
然而在小於40歲的糖尿病患者中,
高血壓盛行率竟超過2成 (見2008年女性23%,男性30%),
比一般群眾高血壓的比例高出許多。
糖尿病會引發高血壓
糖尿病起因於肥胖與胰島素阻抗,
為了克服胰島素阻抗造成的高胰島素血症,
會使全身小動脈平滑肌增生,
造成周邊血管阻力增加,
進而使收縮壓上升。
高胰島素血症也會引起腎臟鈉離子滯留,
使鈉離子連同水份一起囤在身體內造成血壓上升。
高胰島素血症也會引起交感神經活性上升,
造成血管收縮跟心輸出量增加,
惡化血壓的控制。
糖尿病患罹患高血壓的風險是非糖尿病人的1.5倍,
第一型糖尿病人的高血壓大多導致腎病變,
而第二型糖尿病人的高血壓大多與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並存。
為了克服胰島素阻抗造成的高胰島素血症,
會使全身小動脈平滑肌增生,
造成周邊血管阻力增加,
進而使收縮壓上升。
高胰島素血症也會引起腎臟鈉離子滯留,
使鈉離子連同水份一起囤在身體內造成血壓上升。
高胰島素血症也會引起交感神經活性上升,
造成血管收縮跟心輸出量增加,
惡化血壓的控制。
糖尿病患罹患高血壓的風險是非糖尿病人的1.5倍,
第一型糖尿病人的高血壓大多導致腎病變,
而第二型糖尿病人的高血壓大多與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並存。
糖尿病的血壓控制
目前糖尿病患者的血壓控制,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建議單純糖尿病患者可將血壓控制在<140/90mmHg,
若是合併糖尿病腎病變的患者應將血壓目標下修到<130/80mmHg。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及高血壓學會則建議糖尿病患者應把血壓目標訂為<130/80mmHg。
雖然不同學會的建議目標不同,
但其實血壓控制要達標也不是很容易。
根據2018年糖尿病衛教學會在7月年會時公佈第四次TADE初始資料,
在糖尿病共同照護網內的患者血壓<130/80mmHg的比例才37.3%,
當然這有可能是因為部分患者的目標是設定在<140/90mmHg,
所以比例才這麼低的緣故,
等待正式報告的分析出來再做續報。
診斷很重要,在家量血壓也很重要
因為糖尿病患者罹患高血壓比例很高,
所以每次就診都應該要主動量測血壓,
而且若血壓偏高>120/80mmHg
就應該開始調整飲食跟生活習慣;
於兩次不同測量日期血壓>140/90mmHg建議開始藥物治療。
所以說在家量血壓很重要,
建議糖尿病患者都應該定期在家量測血壓。
留言
張貼留言